孙天牧《我的艺术经历》

《我的艺术经历

 

孙天牧

 

已故辛亥革命老人、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百岁书法家孙墨佛先生的长子。现任中央文史馆馆员、吉林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济南《孙墨佛.孙天牧父子书画馆》名誉馆长、政协天津市书画研究会理事会顾问。

 

   1911, 生于山东莱阳。1930年,就读并毕业于北平华北大学艺术系。1938年,从师陈少梅先生学习绘画艺术并确立北宗山水的绘画风格。1948年,在徐州举办首次个人画展。1953年,参加解放后首届全国美展。作品《山居图》、《南山翠屏》等,经齐白石先生介绍,同年参加《中国画研究会》。1954年,应聘沈阳故宫博物馆、北京荣宝斋、北京故宫博物院临摹唐、宋、元、明历代绘画作品。至今这些作品在上述单位仍替代原作向公众展出。1960年,任教于吉林省艺术学院,其间系统总结北宗山水画论并完成新技法在作品中的实际应用。

 

1972年,参加北京饭店国画绘制工作。1985年,任聘中央文史馆馆员,父子同为中央文史馆馆员至今只有孙墨佛、孙天牧先生。1986年,出版《孙天牧北派山水画谱》,开北宗山水技法论述之先河。1987年,孙墨佛、孙天牧书画馆在济南成立,孙天牧先生任名誉馆长。1992年,孙天牧画展在青岛、烟台、莱阳展出。2003年,孙天牧先生的作品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发行。著名书法家、文物鉴赏家、国学大师启功先生亲自为此书作序,并题写书名《孙天牧画集》。8月《光明日报》以整版图片文字报导《国画家孙天牧》。11月份中央电视台《星光灿烂》专题报导《北宗山水画大师孙天牧》。2004年,由中央文史馆、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孙天牧先生绘画生涯80周年作品展》于200483日至9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中央文史馆馆长袁行霈先生主持画展开幕式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人大副委员长何鲁丽及首都各界人士1000多人参加开幕式并向亲临现场的94岁孙天牧先生表示崇高的敬意。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华夏掠影》均对此作了追踪报导和专题节目。2005年,由中央文史研究馆、政协天津市委员会于2005723日至28日共同主办的《国画大师陈少梅暨弟子孙天牧、冯忠莲、张慎言作品展》,在天津市‘周、邓纪念馆’隆重开幕。95岁的孙天牧先生亲临现场并发表讲话。724日吉林卫视《回家》播放孙天牧先生专题片。2006年,由中国文联、中华慈善总会、东方慈善书画院、广东中山市文化局主办、中山市《天人书院》承办的《中央文史研究馆孙墨佛、孙天牧父子馆员书画作品展》,于2006115日在中山市天人书院隆重开幕。2006年,由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孙天牧中国画作品选》。2006年,山东电视台公共频道924日在《大师》栏目里分两集报导了《国画家孙天牧》。2006年,继捐赠国家文物局《孙墨佛、孙天牧父子》书画精品之后,孙天牧先生又向中华慈善总会捐赠《孙墨佛、孙天牧父子》书画精品参加义拍。中华慈善总会9月授予孙天牧先生首批《慈善美术家》称号。2007年,9月新华出版社出版王景山著《画坛名家》对北宗传人孙天牧先生作了全面的介绍。同月,中央文史馆出版《孙墨佛、孙天牧父子书画馆藏品集》和《孙墨佛书法作品集》。2007年,1010日山东省文联、省文史馆联合主办《孙墨佛、孙天牧父子书画馆》建馆20周年纪念活动。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吴泽浩先生主持,国务院参事室党组成员、副主任陈鹤良先生和97岁中央文史馆馆员孙天牧先生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今年98岁高龄的孙天牧先生,是当代中国画画坛北宗山水画派的传人和大家。

 

   在绘画发展史上,一个人能够被誉为一个画种,一个画派的传人和名家,其成之巨.其望之尊.其名之显,自是不言而喻。天牧先生,以80载之劳,继宋..明先贤之余烈,承北派山水画派之嫡乳,夙夜精勤,惨淡经营,挽狂澜于既倒,续远芳之垂绝,时至今日,可谓名至实归。

 

   中国山水画,分“南派”与“北派”之说,虽为今人所不晓,然溯其源流,已有三百余年,其影响之大,流传之久,实为古代画论史所罕见。晚明之季,先有莫士龙著《画说》,首倡“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继而又由当时文坛领袖.书画巨擘董其昌创立完成,嗣后有陈继儒推波助澜,沈景附和其说。这之中,以董其昌领袖群伦,成为“南北宗”说的创始人。天牧先生积数 十年研习创作之经验,故于其《论中国山水画南北宗之说》一文中,感慨尤深:“(董其昌)地位既高,声望也大,可以说有一言九鼎之势,他的话当然也引起很大响应。而北派山水画家竟无一人出面仗义执言,为北派山水辨护,终致使北派山水数百年一蹶不振。虽然清中叶有袁江.袁辉之辉煌,近代有陈少梅之复兴,但始终未能挽救北派山水之颓废,北派山水始终未能东山再起,实为可惜!

 

   启功先生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即著书批评董氏“南北宗”说之谬误。其文犀锐,切中其症结所在,指出:“南北宗”说-----300年来它所发生的影响却是真的。更应承认的是这个谬说传播以后,一些不重功力,借口“一超直入如来地”的庸俗的形式主义的倾向。

 

   上世纪之初叶,正值少年风华的天牧先生,随其父墨佛公至河南,入艺校学习绘画,三年后,复入华北大学艺术系深造,1937年移居天津,潜心研习宋.明诸家,所遇先贤名家,把观揣摩,心摹手追,临必求似,笔不厌精,其中尤对唐寅.仇英之北派风格钟情,然有若干难得要领,尝终日郁郁。一日,观摩画展,偶见时贤陈少梅仿仇英之山水,但见其笔力爽劲敷色绚烂,意境新巧而有奇想。天牧先生驻足良久,不忍离去,遂生拜陈少梅为师之想。湘人陈少梅,早年师从金北楼,宗法宋.明诸家,尤以戴进.吴伟一路,妙擅山水人物且删除其粗犷之习,后又师周臣.唐寅诸家,得潇洒俊逸之风神,而又不失精密严整之法度。少梅先生以画鸣时,年纪尚轻,与张大千.吴湖帆辈并誉画坛,可惜天年不永,年仅45岁竟终。天牧先生负笈津门,师事少梅惟谨惟勤,十年研耕,心无旁骛,尽得笔墨之要津,每与陈师谈艺论学,剪烛夜话,接膝交言,虽深宵月落无丝毫倦意。天牧先生学艺津门之际其岳父卢之美尝留学徳国,随容克博士研习西医,容克大夫来华,在天津开办诊所,卢先生即为助手兼翻译。辛亥之后,清帝逊位,移居天津,皇室贵戚,遗老逸民蚁聚于彼,遗老手中收藏历代书法名画从不轻易示人,容克大夫与卢老先生多与他们交好,天牧先生得此机缘,尽情披览,展观之余,又聆听前辈剖析讲论,眼界骤宽,识见大增。此间,天牧先生临摹复制了宋人《雪窗观梅图》.《望月图》,马远《听泉图》..仇英《树荫联吟图》.蓝瑛《溪山行旅图》等为数不少古代名画。上世纪50年代,天牧先生赴辽宁,受沈阳博物馆之重托,复制临摹五代董源之《夏景山口待渡图》。五代.南唐时之董源,为董其昌鉴为的南宋画派领袖,《夏景山口待渡图》与其《夏山图》《蒲湘图》正是董源的扛鼎之作,在中国绘画史上,堪为冠绝千古.垂范百代。董源所画,尽得山川神气,纯以水墨,用柔润的线条与点子,可观南方土石结合的底山矮丘与平河浅渚之景,加之疏林远树,茅舍渔舟,一派江南山光水色之特有情趣,米蒂称之为:“平淡天真”“不装巧趣”;汤垕赞之曰:“超绝唐世”,“照耀古今,为百代师法”。天牧先生毅然承此杰构,摒弃门户之见,不株守成法,虚心借鉴,勤于探究,以数十年之所积学识与功力,融会贯通,最终完成此一重任。所临之作,与原画难分轩轾,足可乱真,为博物馆对外展览提供了宝贵的复制品,于文博事业之发展建一奇功。

 

   迄今为止,天牧先生为国内故宫.国家博物馆及诸多省地博物馆临摹古代画迹复制品,可列于下:

 

   宋.王晋卿《渔村小雪》长卷.《玉楼春思》.郭熙《溪山行旅图》.李成《寒林图》《寒鸦图》.刘松年《松窗读易图》.李唐《松湖钓隐图》.赵伯驹《江山秋色图》.马远《梅石溪凫图》。

 

   元.赵子昂《秋郊饮马图》.《雪江买鱼图》.赵忠穆<寒江澄月图〉……

 

   天牧先生以精湛超越之笔墨,重造名迹之行,力传古贤之神,其辛劳自不必尽述。他一生矢志不渝,接传薪火,同时努力借鉴,吸收南派及其他流派的长处。北派用笔刚健爽劲干湿浓淡,一遍而成,而南派善用积墨法”,三皴九染,含蓄厚重,且注重神韵。深得古法之功,又可见其匠心独运之处。举凡以游山,泛舟,听泉,观瀑,寻诗,行旅,山居及四季风物为题材的作品,虽多为传统手法,但绝对清新生动。尤其是天牧先生于上世纪60年代始赴吉林任教,对于那里雄秀清幽的北国山水,倾注了自己的挚爱之情。其《层林尽染》《林海朝晖》《吉林汪清秋光》诸作,于运用传统笔墨的基础上,力图在构图透视线条以及设色上全方位的进取和突破,所谓“笔墨当随时代”“推陈出新”之论于此可以寻求到最理想的诠释。

 

   《吉林汪清秋光》显示了画家运用传统笔墨结合对现实的感受,探求山水画新意境的神髓。此画取材于关东一处山高林密的边陲地带,在那被当地山民称作“五花山”的季节里,天牧先生采取了近乎焦点透视的构图,以多变丰富的笔法、设色表现了空间深远、疏密有致的翠岗景象,显示出一派生机勃勃的野趣。

 

   这幅作品正是天牧先生厚积薄发,变法求新的扛鼎之作。参观过20048月北京中国美术馆《孙天牧先生八十周年艺术生涯作品展》的中外观众对一生接受并专门研究古代绘画的孙天牧老人,对现代题材作品把握得如此精到和准确表示了极大的钦佩。尤其是美术从业者更是对这幅作品表示出极高的认同感,他们盛赞作者解决了传统笔墨表现现代作品中令人感到困惑的色彩、层次、纵深、光线等那些难以达到的效果。在这里,宋人之法度,元人之气韵,明人之严肃,以及今时之气息,溶治一炉。若称之为“新北宗山水”,亦不为之过也!

 

   书画大师启功先生早年就对董其昌人为地把山水画分为南北二宗、崇南贬北的做法进行过批评,但对北宗山水这种传统的山水画技法却情有独钟。对孙天牧先生的画作十分欣赏,赞誉有加。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启功先生欣然命笔,在孙天牧先生的多幅作品上题款、题诗。天牧先生的《鸟倦飞而知还》,画面上几丛杂树着色浓淡有致,远近分明。空白处是群鸟飞翔。使人联想到在空阔的天宇中宿鸟归林的美好意境。画面虽简,却以少胜多。启功先生观后不禁叫绝,并赋诗《如梦令》一首相赠。题道:“画里千岩万壑,木叶经霜微脱。承命待题诗,拈笔又无着落。空阔、空阔,早被群鸦占却。”在天牧先生的《少陵诗意》画作中,启先生题道:“纸上少陵诗意在,群山万壑赴荆门。”对画中所描绘的景物一语中的。天牧先生的《秋山红叶》画,近树高耸,枝叶繁茂,金灿灿,红艳艳,远树苍翠夹杂其间,展现出一派醉艳生辉的秋景图。启功先生题到:“深秋醉眼自模糊,何处酡颜驻画图。兴到名家高点笔,长林密叶饱研朱”,诗意高度精妙地再现了画意。又在《仿宋人雪霁图》画上题:“瑞雪深山气倍清,荆扉自掩寂无声。似曾相识谁家笔,幽谷河阳最有名。”,好诗好画,相得益彰。

 

   20048月,京华秋色渐浓,《孙天牧绘画生涯——八十周年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所展136件作品为牧老一生笔墨生涯之总结,牧老不顾年高之躯,不辞往返之劳,五次莅临展厅相候相识与不相识之观众,凡亲睹天牧老人之风采,无不表钦仰之情:80载笔墨耕耘为艺术。为民族、为国家可谓功高德隆。而美术馆一次展出一画家近七十余年之作品 亦是在书画展览历史上鲜见矣。

 

   孙先生晚年仍笔耕不辍,他的作品多为博物馆和国家有关部门收藏。1987年孙天牧先生将父亲孙墨佛先生和自己的2000余件作品捐赠给家乡山东人民,以对家乡文化事业的发展有所裨益。为此,山东省政府在济南大明湖畔为孙墨佛、孙天牧父子成立了书画纪念馆,启功先生亲自题写馆名“孙墨佛、孙天牧父子书画馆”,书画馆常年向公众开放。多年以来天牧先生参加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首届城市运动会书画捐赠活动,参加了世纪末华东水灾的书画捐赠活动,参加了2003年首都抗击非典书画捐赠活动,参加了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的书画捐赠活动,参加了向支援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的首都医护工作者书画捐赠活动,参加了中央文史馆组织的所有公益性的活动。

 

2008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