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刘松林同志参加辽宁省匾额文化研讨会

  2011年6月13日,由辽宁省文史研究馆、辽宁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主办的中华名匾工艺宝藏首发式在辽宁人民会堂举行。40余位专家学者就中国匾额文化进行了研讨。我院刘松林同志以《中华书画家杂志》主编的身份,应邀出席了研讨会。

  辽宁省政协主席岳福洪,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佟志武,省政协常务副主席胡晓华,省老同志孙奇、沈显惠、王充闾、林声出席首发式。

  上世纪九十年代,时任辽宁省副省长的林声主编了《中华名匾》一书,填补了中国匾额文化研究的一项空白。今天,铜雕艺术家石洪祥从《中华名匾》甄选出具有独特艺术特色的经典作品,采用特殊工艺,用一年时间采用铜雕,刻出了“实事求是”、“天下为公”、“正气”等10方名匾。彭定安、王向峰、李仲元等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发言认为,石洪祥雕刻的“中华名匾”,不是一种仿制,而是一种创新,对保护传统文化遗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大会会场

 

 大会会场

 

 


 

 大会会场

 

   辽宁省有关领导同志出席会议

 

 辽宁省有关领导同志出席会议

 

  省直机关的领导同志出席会议

 

我院院长刘松林参会并讲话

 

 石洪祥同志发言

 

 

弘扬中华民族的匾额文化

刘松林

                                 

      匾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他以特殊的艺术形式,融诗文、书法、雕刻、为一体,或悬挂于殿堂,或置放于座右。像一颗明珠镶嵌在最显著、最正中的位置。假如一个建筑物没有匾额,就像一个人没有名字,没有眼睛。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几千年来民间流传着许多因名匾、名额而使自然地理成名的传奇故事,以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匾额欣赏、尊崇心情足以见得匾额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几十年来,文化艺术蓬勃发展,但匾额艺术几乎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尤其是“文革”,匾额成了破四旧首先砸烂的对象,许多名牌、名匾从此消失,抢救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匾额文化,使古老的匾额文化重放光彩,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是我们文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也是文化建设要研究和要补课的重要问题。

      在这方面辽宁省走在了前面。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首先以政府的行政行为,有组织的进行抢救、挖掘匾额文化工作的就是辽宁省,在时任副省长林声同志的倡导和亲自组织下,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的敏锐性,以极大的魄力,在全国政协和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全国性的联络组织,从全国各地收集、整理各朝代的名匾资料,汇集成《中华名匾》一书出版发行,这是一部历史文献型的书籍,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权威性,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华名匾》一书出版发行,是近现代有组织的研究匾额文化的开端,使过去依附于其它门类的匾额文化艺术,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栖身于文化艺术之列。在这方面林声同志是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经过历史上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匾额文化无论从形式、题写、规格、镌刻、制作、赠与等,都有一套完整的规矩,只有按照这些规矩继承下来,才有可能进一步的发展。我认为,辽宁省文史研究馆、辽宁工艺美术协会组织的“中华名匾工艺宝藏首发式”暨研讨会,是继承、发展匾额文化的又一创举。

   “中华名匾工艺宝藏”之所以能够成功进行,是因为紧紧抓住了牌匾文化艺术的特点,将牌匾文化艺术和精美的工艺美术完美的结合,无论从内容上、形式上、用材上,都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前人的形式。尤其是按照当代的建筑结构和装潢形式,把匾额制作成座右的形式,使过去散落在民间的、零打碎敲的座右形式,上升到比较规范的艺术的形式,成为座右形式的“旗舰”,同时也成就了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分支。

      一是继承了匾额有强烈的思想性,有追求美好生活意愿,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标准的特点,匾额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做官等全部内容,这是匾额的生命和灵魂。我们现在提倡匾额文化,不仅仅是限于考证、限于欣赏这种精美的艺术形式,而是为现实社会服务。

      今年4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进行了座谈,发表了以“讲真话、重道德”为主旨的重要讲话。他指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制的推进,文化建设有了很大进步,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

      现在全国都在学习贯彻温家宝总理的指示精神,我们的“中华名匾工艺宝藏”的推出,是和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和当前提倡鼓正气、讲道德、重诚信、促和谐的风气相一致的。“中华名匾工艺宝藏”对培育求真务实、诚实守信、清正廉洁的社会道德风尚,必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是突出了匾额的文学性,匾额词句都是文学语言的点睛之笔,词语华丽,意境深邃,朗朗上口。很多人学习书法是从匾额开始的,名匾、名额、名句,有一股强大的吸引力,一经过目,一生不忘,两三个字就能解决一篇大文章也说不清楚的问题。这次复制,所选的内容,都是积极、健康、催人向上的名言警句。以历史上的忠臣义士和革命领袖书写的墨迹。就等于古代圣贤、忠臣义士、革命领袖面对面的教导,既有权威性,又感到有榜样的作用,会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

三是匾额都是以贵重物品作为原料,以工艺美术的制作为载体,精美、沉稳、厚重、镇得住。表现了展示者追求正义的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以座右的形式出现,更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匾额文化的交流和收藏。

      我认为,辽宁文史研究馆所做的这项工作既具有抢救性,又有创新性。设想大胆,构思精密、效果显著。为我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又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我希望由辽宁发起的,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研究匾额文化的活动,要作为一项文化系统工程继续认真地做下去。发挥我们文史馆工作的优势,从概念定义、文物考古、历史沿革、时代风格、地域特色、内容分类、哲学美学、传说典故、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考证和研究,使匾额文化成为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理论体系,更具史料价值和权威性。